当国内许多塑料生产企业濒临破产时,保定塑料集团却始终保持着活力,在农资这个微利的产业里,创造了发展的奇迹:10年前一个年产值30万元的小厂,今天已成为拥有14家子公司、16亿资产的大集团,该集团去年的销售收入达5.5亿元。
保塑集团的主产品为农用地膜,产量大,利润率却很低,企业无法为再生产积累必要的资金。集团决策人周山深深地认识到,国内农膜生产的低效益,原因在于产品档次低,应用领域窄,价格上不去;事实上,诸如高效农业和温室栽培所需塑料制品,以及塑料型材、高档塑件和现代装饰塑料等,还需要进口。农资企业要发展,只能依靠技术进步。
保塑集团从关键性技术入手,首先引进了一条双层双色地膜生产线,其余的配套设备由自己生产。这套设备使国产地膜的水平上了一个档次,不但透光度、强度和韧度增加了数倍,而且成品率提高了20%以上,节省了原材料。只用一年,保塑集团便收回了投资,国产地膜的市场份额也抢回了40%。根据国家以塑代钢、以塑代木的产业政策,集团又决定上马PVC管材生产线,填补了国内大口径PVC管材的空白。
引进的过程更是吸收、消化和创新的过程。在引进德国塑料管材技术时,公司业务骨干把学习重点放在了塑料模具开发和塑件成型技术方面,尤其是软件开发和产品设计,掌握了这个行业国际最先进的东西。在引进BOPP包装膜生产线时,由于日方设计的生产工艺不够合理,产品厚度分布超差、破膜次数频繁,消耗较大,公司对这条线的20多个关键部位进行了改进和工艺调整,将设计能力提高了50%。周山总经理说,若每年花费巨资引进,企业将难以承受。已引进的先进技术,必须同企业的现实装备和传统工艺结合起来,然后求得升华。伴随着引进,保塑集团实现了综合水平的提高,它包括设备、职工素质、产品档次等各个方面。
保塑集团总在建新厂,而每个新厂都有一项高新技术项目,他们追求的是“东方不亮西方亮”。他们要不断地“创造市场”。保塑人认为,在社会商品普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,创造市场是企业的最佳选择。所谓的“创造市场”,就是不断开发消费的新领域;其实,许多新技术、新产业,只有当企业推出产品之后,才能形成新的消费。
高强度、大口径管材就是其中的一种,它的口径是亚洲最大的,达710cm,在我国农田水利、石油和天然气管道、城市供排水系统等方面,有着广泛的用途;和钢管、铸铁管、水泥管相比,它经济、方便、安全。保塑集团选中这个项目,找准了市场消费的空档,因此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。还有塑钢门窗,它不仅是以塑代木、以塑代铝合金环保产品,而且抗腐蚀,耐风化,材质轻,手感好,该产品一经问世,便在我国的建筑市场上显示出很强的竞争力。
在上1400吨BOPP项目的时候,考虑到保定市电力的短缺,公司曾准备同时上发电设备,但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。公司坚持决策的民主化,没有仓促立项,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找有关部门的专家咨询,结果否决了这个项目。后来的情况证明,这样做是正确的,避免了一次重大损失。
保塑集团现在储备的新产品种类已达到几十个,但不经过认真可行性调查,他们绝不匆匆上马。为了搞好项目的谋划,集团专门设立了项目开发处,从事信息搜集、市场调研和论证。为了保证投资的科学性,集团还成立了一个决策咨询委员会,其组成人员包括专家、老技术工人以及财会、基建和能源等方面的技术人员。每一项重大决策,企业负责人都要充分听取咨询委员会的意见,以达成共识。集团总经理周山有一半时间在国内外奔走,以便及时了解塑料及相关产品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。
在市场竞争中,保塑人学会了这样一招:先小规模起步,抓住时机再大踏步发展。找准了市场切入点,往往事半功倍。PVC异型塑钢门窗的市场热点是90年代中期形成的,保塑集团不仅不失时机地上了项目,使有效资金得到了合理利用,而且还站在国家行业的角度,对塑钢门窗的标准(如异型材料外形、规格和使用方法等)进行了规范,有效地引导了市场。